关键词:汽车空调检漏,气密性检测,冷凝器检漏
炎炎夏日,大家外出时都会开车出行,打开空调,享受着凉爽的感觉。但有时会发现汽车使用几年后,空调出不了冷风,这是为什么呢?汽车空调和家里使用的空调有类似之处,是一个制冷系统,它主要包括:压缩机、冷凝器、干燥器、压力开关、膨胀阀、蒸发器、冷却风机等等,如果其中的某个部件的密封性不好,就会导致内部冲注的制冷剂发生泄漏,倘若空调系统中制冷剂不足,从膨胀阀喷入蒸发器的制冷剂也会减少,则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时。吸收的热量也将随之下降,制冷量也就下降了,进一步导致空调不制冷,或者制冷效果变差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出厂前没有进行严格的气密性精密检测,或者检测的方法不够先进,常见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水检法和压力法,但是检测的精度低,时间长,无法判断泄漏点的大小以及泄漏点的具体位置。还有的厂家使用的是氦质谱检漏法,该方法精度高,速度快,但是因为使用成本太高,造成一部分汽车配件的生产厂家,或者买不起,或者买来以后搁置不用,形同摆设。
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?杭州超钜公司专注痕量检测分析行业30年,紧跟国际最新低成本无损精密检漏趋势,现推出ATH-3000氢气检漏仪,产品上市后,受到各行业迫切需要产品精密检漏的厂家欢迎,汽车空调行业也例外,使用ATH-3000氢气检漏仪可以及时、快速的检测出汽车空调配件及整机的泄漏问题,给汽车空调生产厂带来全新的轻松检漏的新体验。
水检法、压力法和氢气检漏仪检测方法的对比:
水检法。这种方法是最简单,也是最原始的检漏方法。工作原理是将被检工件充注大于气压的空气,然后放在水中看是否有气泡从水中冒出,冒泡的位置即泄漏的位置,可以根据冒泡的速率,冒泡的大小估算泄漏的大小。
压差法。就是将汽车空调零部件,利用压缩机或者压缩空气并连接压力表,充气后密封,观察压力表二十四小时内压力的情况,如果有泄漏,那么压力就会降低,但是不能判断是什么地方泄漏,也不知道泄漏的大小。这种方法灵敏度较低,只能检测大漏,且不能检漏出具体的泄漏点,因此,这种方法弊端较多。
氢气检漏法使用5%的氢气和95%的氮气(国际认可的安全不可燃气体)的混合气作为示踪气体进行检漏。5%氢气与95%氮气的混合气体无毒而且没有腐蚀性,也不会对设备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。氢气作为检漏的示踪气体,具有独一无二的优点:氢的分子量与氦气相近,是所有化学元素中,分子量最小、最轻的元素,有很好的扩散性,逃逸性很强,吸附及粘滞性很低。由于氢分子移动速度是所有分子中最快的,因此作为示踪气体,可以有着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好的检漏精度。基本工作原理是使用新开发的氢气传感器,采用特有的复合薄膜传感技术,将通过薄膜的氢气浓度转化成电信号,一旦出现信号响应,说明有氢气通过漏孔进入被检工件中,从而显示-泄漏的位置和大小,如超过设定的报警阈值,仪器即会自动报警,提示泄漏。氢气检测法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汽车空调检漏的常用方法之一。
如果您对氢气检漏仪感兴趣或者有疑问,请点击联系我们的在线客服,或者致电我们的服务热线:400-0982-558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相关资讯
- 水阀检漏如何做到省心
- 要想轻松检测制冷系统微泄漏?选择氟22检漏仪就对了!【超钜微检】
- 冻干机如何检漏
- 电池箱体气密性检测方法实现干式无损电池箱体检测,产品品质提高125%【超钜微检】
- ATH-3000P让摄像头防水检漏变的又快又准
- 您知道厂家是如何保证手机的气密性检测的吗?【超钜微检】为您来揭秘!
- 为什么要进行吸氧机检漏?
- 灭火器漏点定位难,灭火器气密性检测设备1秒为您解决!【超钜微检】
- 不再为发动机验收犯愁!发动机检漏仪助你秒定微泄漏,避免被罚款!【超钜微检】
- 电池漏液检测无需高成本氦检,汽车电池检漏仪成本低20倍【超钜微检】
- 机油冷却器气密性检测1秒定位微小泄漏,还你优质产品【超钜微检】
- 压铸气密性检测无惧微小泄漏,铸就良好品质【超钜微检】
超钜科技最新产品
同类文章排行
- 汽车缸体泄漏Say Goodbye!安心驾乘不用愁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- 车子加速不稳?汽油味弥漫?这个创新科技解决燃油泵泄漏难题!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- 制造业的“显微镜”,气路微漏秒现形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- 车桥漏油不用怕,看"分子侦探"破解微漏困局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- 紧固件气密性检测革命:千倍精度,漏点‘现原形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- 制造业的诺亚方舟:当传统检测遇上分子级传感革命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- 别让微小泄漏偷走利润!这款仪器让工厂良品率飙升99.9%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- 360°防水无死角,让你的摄像机不惧入水!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- 质检员集体失业?这款检漏仪让肉眼可见的检测成为历史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- 告别24小时苦等!氮氢黑科技让检漏快百倍【超钜微检】氮氢检漏仪
最新资讯文章
您的浏览历史
